膠囊內視鏡 倪衍玄
1981年,以色列國防部光電部門的Dr. Gavriel Iddan 申請到美國波士頓作研究,當時接觸了一些X-ray與醫用超音波等技術。他在當地結識了一位同鄉,Eitan Scapa教授。Scapa教授是一個腸胃內科的教授,兩人常常天南地北聊天,而經由這些閒話,使Dr. Gavriel Iddan開始一個夢想,也許有一天他可以把一個超級迷你飛彈作成像藥丸一般大小的偵察機,進入人體的腸胃道,並且一路把照到的相片傳回基地。這就是「膠囊內視鏡」構想的濫觴。他們最後在1994年開始申請專利。想不到同年在洛杉磯舉行的世界消化大會 (World Congress of Gastroenterology),英國的Dr.Paul Swain也提出了相同的構想,並且實驗用一個小相機在豬體內傳輸影像到體外,大致證明這個想法實際可行。後來上述這些人馬合組成GIVEN (Gastrointestinal Video Endoscopy)公司全力發展,終於在1999年做出膠囊內視鏡的原型。這項結果在美國消化醫學年會(Digestive Disease Week)及最負盛名的科學期刊 Nature 同時發表 (Nature 2000; 405:417)。此後就轟動全球,開始內視鏡醫學的新頁。
膠囊內視鏡是一個相當精密的小儀器,約11x30釐米大小,約等於一顆魚肝油大小,內含前端攝影機、影像感應傳送器和精密電池,「膠囊內視鏡」前端會閃閃發光。閃著光的前端部分包含了攝影機與LED燈,並配備影像感應傳送器、電池等。患者在空腹狀態以白開水服下,不僅能夠輕易吞入、不影響日常作息,而且只要在腹部綁好小接受器,便能安心睡覺。在六至八個小時間,內視鏡可以每秒兩張的速度拍出大約六萬張照片,並一邊傳送至體外接受器。隔天再將接受器交給醫師,將數萬張影像在電腦中還原成「影片」,對照時間刻度,即能找出病變。最後,膠囊內視鏡會與糞便一同排出,不痛不癢地完成檢查。惟獨此儀器的造價高昂,單是用過一次即丟的膠囊內視鏡,其成本就要二萬至四萬台幣。目前這項醫療健保不給付,要自費檢查。
當醫生告知病人必須照胃鏡時,一般人自腦海中浮出的是「塞管子」、「吞長劍」等影像,令人心生畏懼。現在有了大小跟藥丸一樣的膠囊內視鏡,,只要吞進肚子裡,隨著消化過程一路自動拍攝。聽起來太棒了!可是膠囊內視鏡真的可以取代原來的胃鏡嗎?答案是否定的。須知胃是一個相當大的空間,必須來回仔細尋找病變所在,現有的胃鏡才可以掌握方向,還可以做切片及各種治療性技術,這是目前膠囊內視鏡完全無能為力之處。大腸也是膠囊內視鏡無法施展之處,因為當膠囊內視鏡行至大腸時,電力往往不足,而且碰到糞便也無法沖洗,不易看清病變。膠囊內視鏡最主要用於診斷小腸病變,例如出血,對於一些胃腸道出血的病例,當胃鏡及大腸鏡皆沒有發現病灶,而血管攝影及核醫又無法找到出血點時,膠囊內視鏡最適合派上用場。它的敏感度很高,對患者有沒有侵襲性,可以藉由尋找血跡或血塊而找到出血的病灶,之後再進行治療,至於其他小腸疾病,如小腸腫瘤、炎性腸炎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尤其是Crohn’s disease),甚有診斷的價值。
膠囊內視鏡檢查也有一些限制: (1)有時難以判定是否真有腫瘤存在,或只是腸子蠕動收縮引起的皺褶。因此在診斷腫瘤方面仍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及發展。(2) 小學中低年級以下的小朋友,要吞下這顆膠囊內視鏡仍然十分困難,我們也碰到國中的同學吞了很多次才勉強完成。(3)若病人有腸阻塞或腸道狹窄時,因為有可能會讓膠囊卡住,所以較不建議使用。(4)目前會判讀膠囊內視鏡影像的人不多,仍有待未來累積經驗。
參考資料
http://ntuh.mc.ntu.edu.tw/ped/jour/j7/j7_5.htm
留言列表